香港著名編劇杜國威(杜Sir)筆下故事充滿人情味,經典作品《我和春天有個約會》、《南海十三郎》更是本地人的集體回憶。他的最新粵劇《竹林愛傳奇》2023年於第51屆香港藝術節首演,好評如潮,並且入選「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」,今年載譽重演,登上首屆香港演藝博覽舞臺,以原班人馬和改進的劇本,於10月12日至14日假沙田大會堂再度為觀眾呈獻精彩演出。
香港編劇杜國威多次獲金像獎、金馬獎最佳編劇獎項與提名,作品以情感細膩的人物描寫見稱。(攝影:Boney Luk)
杜Sir編寫的作品超過100部,《竹》劇由香港藝術節協會委約,是他為數不多的粵劇創作之一。他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,創作《竹》的契機,是想換換口味:「我寫舞臺劇和電影劇本有一段時間了,當時又正值疫情,是時候停一停。」恰巧杜Sir重遇粵劇演員鄭雅琪和藍天佑,聊天敘舊時產生了為二人寫大戲的想法。主演《竹》劇的藍天佑和鄭雅琪,是當今粵劇界炙手可熱的年輕生旦。「之前和鄭雅琪在戲曲版《虎度門》合作過,也有欣賞過藍天佑的演出,兩位演員既有才華又有誠意,年紀輕輕已收穫一班戲迷,很有潛質,很高興能和他們合作。」杜Sir讚道。
藍天佑(右)師承梨園泰斗林家聲,文武俱擅;鄭雅琪(左)曾與名家龍劍笙四度合演《帝女花》、《紫釵記》等任白戲寶。(攝影:Annie Chow)
《竹》劇以魏末晉初竹林七賢為藍本,講述七賢後人嵇旦和向沖的愛情故事。兩人自幼青梅竹馬,長大後向沖為踐行婚約,尋訪隱居避世的嵇旦。嵇旦之父嵇康被前任皇帝司馬昭斬首,臨終時懷中的古琴不知所終,嵇旦欲尋回失落宮中的古琴,卻被微服出巡的新帝司馬炎相中,引起連串風波。故事劇情峰迴路轉,恩怨情仇千絲萬縷,有忠貞的愛情,有高尚的君子之交,也有詭譎的心計,人性的多面於舞臺上一一展現。
杜Sir特意於劇中編寫多場武打片段,展現文武生藍天佑的武功。
竹林七賢是魏晉玄學代表,以老莊學說為宗,常於竹林作樂。老戲迷應該熟悉,幾乎沒有關於竹林七賢的粵劇,因為須由七個男角擔正,而且沒有花旦,在選角和編導方面都有難度。杜Sir卻看中了這個「冷門」題材,「其他歷史人物大戲都有做過,要超越經典,須另闢新徑。」從七賢後人的故事出發,既回歸了典型的才子佳人粵劇戲碼,同時以新角度呈現七賢時代的獨特風貌。杜Sir表示,嵇旦和向沖的故事雖為編創,但自己的編寫過程不乏考究歷史典故,「我翻閲了不少歷史書,在戲中融入道家『齊一』、『無為』思想。」劇中角色立場、動機各異,但交織的命運終能化作一個圓。「不過我不想說得太白,始終做戲是為了讓觀眾看得開心。」
劇中有多場舞蹈表演,盡顯演員功架。(攝影:Annie Chow)
在《竹》之前,杜Sir早已與粵劇有著不解緣。「我是看由任劍輝、白雪仙組成的仙鳳鳴粵劇團長大的,小時候坐在大人膝上看大戲,他們每一部戲我都看過。」兒時擔任童星播音員時,他並曾與冼劍麗、鄧寄塵等名伶拍檔演出,他的多部舞臺劇和電影作品亦以粵劇為題材,如戲曲音樂劇《珍珠衫》、講述現代女文武生的電影《虎度門》、改編自著名粵劇編劇家生平的《南海十三郎》等。而《竹》可謂杜Sir首部淋漓透徹的粵劇,由粵劇大老倌新劍郎執導,行當排場均遵從傳統,鑼鼓、板腔、做手樣樣皆有。杜Sir分享,恪守傳統為編劇帶來不少挑戰,「曲詞少不了梆黃、南音等,即使作新曲也不能偏離傳統粵劇的風格。另外,粵劇講究平仄用韻,例如每場戲都要用同一個腳韻,電影和舞臺劇就沒有這樣的限制。」《竹》劇中,觀眾既能欣賞原汁原味的粵劇作品,還能見識一下杜Sir的文字功力。
《竹》劇舞臺設計新穎、立體,為傳統的粵劇表演添上一抹新意。(攝影:Annie Chow)
即將上演的《竹》劇本稍作調整,新版本濃縮了原版的精華,使劇情更流暢。劇作於香港演出後,將再於10月17日至22日到訪廣州、佛山及珠海三地作巡迴演出。「有人說粵劇已沒落,其實不然,如今香港依然晚晚都有大戲看,不過當然也希望能將粵劇推廣給更多年輕觀眾。」杜Sir說。他指,現今的粵劇製作不斷創新,提升表演效果,例如融入投影科技,又或效法現代舞臺劇打造有層次感的舞臺等,「但不能一味靠新潮,重要的還是讓年輕人欣賞粵劇本身,欣賞這門糅合戲劇、文學、武術、舞蹈和音樂的南方藝術。」他鼓勵新一代多嘗試,不要先入為主,為粵劇貼上「古老」標籤,冀望現時的年輕人也能和少時的他一樣,找到粵劇的獨特魅力。(記者:Ruth、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)
節目詳情
日期:10月12日至14日
時間:晚上7時30分(10月12日);下午2時30分(10月13日);晚上8時(10月14日)
地點:沙田大會堂演奏廳
門票:HK$150至HK$4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