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今年疫後與內地通關,旅遊業零售業成績單如何?從近日公布業績的傳統零售商莎莎國際的數據,或許能看出一些內地旅客的消費變化。
莎莎國際從事美妝產品零售業務。傳統上,不少大行分析師將這家公司的業績,與內地遊客人數及消費數據掛鈎。
據最新公布的業績,莎莎上半年度轉賺約1億港元,營業額增長38%至逾21億元。上半年度港澳市場扭虧為盈,營業額增長近58%,來自旅客的銷售額佔約48%,遠低於疫情前的74%;內地市場營業額跌近12%。
疫後恢復通關半年內,來自內地客的銷售額相較疫前腰斬,這並非莎莎國際一家零售商的情況。三年疫情重創零售業界,但通關快一年了,疫情不能繼續作為零售低迷的藉口,旅客消費模式的變化,是傳統零售商新的致命傷。
據香港旅發局數據,今年1至8月錄得超過2000萬訪港旅客人次,超過1650萬內地訪港旅客。觀察內地遊客疫後來港發生了一些變化。首先是目標景點明確,不再跟隨購物指南等;其次是體驗打卡優先,購物屬於離港前的行程;最後是傾向在小店特色店消費。
近半年來,內地社交平臺小紅書關於香港的推送集中在兩類:一是美食,二是拍照,極少有關於購物的內容。這是對傳統零售商的極大啟示:在跨境電商發達、代購便利的今日,跨境到香港旅遊,更重視體驗,更注重分享,購物環節已經不似自由行剛開放時那麼重要。
實際上,儘管香港零售市道在過去幾年疫情期間受壓,但黃金地帶的零售商舖仍具吸引力。
黃金地帶要有黃金效應,不能停留在舊時代的經商邏輯。不少國際大牌近年來改革了店舖概念,以吸引遊客拍照打卡的方式實踐新的零售模式。例如香奈兒貴價租下的銅鑼灣限定店,以體驗服務為主,不再是展示賣貨;日本家居品牌Muji,也新開了旗艦店主推生活理念,將自家貨品融入店內設計。
從莎莎國際的財報來看,零售商的顧客有一半來自本地顧客,這也是疫後變化頗大的群體。山姆超市在深圳開業23年,從來沒有迎接過今年這般多的港人。說到底,疫情讓困在內地和香港的人們,都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消費旅遊模式,都希望搞點新意思。
深圳的商場和超市察覺到這種現象,以專車接送、專屬優惠等方式擁抱變化。香港的商場和零售商,真的要加緊步伐,改變模式,推陳出新。(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