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日舉行「權威部門話開局」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在會上表示,近年來,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制度,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,加快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、專項社會救助、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,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,覆蓋全面、分層分類、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,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。主要有四個方面。
一是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。建立健全主動發現機制,重點做好申請能力不足困難群眾的發現和救助工作。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認定,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、重殘人員單獨納入低保,著力做到「應保盡保、應救盡救」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時調整救助保障標準,到今年6月底,全國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4.8%、8.5%。今年1-6月全國累計支出低保、特困和臨時救助資金1265億元,比較好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。
二是加強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設。將低保對象、特困人員、低保邊緣家庭人員、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人員、易返貧致貧人員,以及當地政府認定的其他困難人員納入動態監測範圍,並與教育、醫療、住建、鄉村振興、工會、殘聯等部門建立共享機制,加強監測預警,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供支撐。
三是健全綜合救助幫扶機制。會同相關部門深入研究,進一步明確針對低保邊緣家庭、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的救助幫扶政策,按照對象分層、救助分類、覆蓋全面、協同高效的思路完善相關救助政策,不斷提升救助的可及性和覆蓋面。全面推行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,加大對臨時遇困人員的救助力度。同時我們還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,引導支持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。近期民政部已就這方面工作印發了文件,作出了相關部署。
四是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。瞄準共同富裕目標下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,加強社會救助政策理論研究,在服務類社會救助、居住地申辦低保、統籌救助資源、提高經辦服務能力等方面開展試點試驗,及時總結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做法,適時出臺政策制度,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,讓困難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