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連四日的長假期結束,由中秋綵燈會,到國慶煙花匯演,尤其在「香港夜繽紛」助力下,入夜後依然人頭湧湧,市面熱鬧非常。行政長官李家超昨總結時指,不論日夜,香港多處匯聚人氣、財氣,市民和遊客都歡度假期。他預告,「香港夜繽紛」活動將會一個接一個,政府亦會繼續吸納社會意見,加入更多新元素並帶來更多選擇。當局已經成功鼓起東風,大家誠宜多諗橋、多獻計,好讓這股浩蕩風氣進一步發揚光大,方方面面造福香港。
想當局初提發展夜經濟時,確不少聲音表示質疑,甚至認為其注定徒勞無功──但只要看看近日市面有多興旺,特別是各個夜市的人流有多川流不息,夜市經營成果實在有目共睹。重要的是,各夜市丁財兩旺,作為核心活動的海濱市集,即使過程略嫌甩轆,惟由檔主到市民都有口皆碑,同時多間商場均指期內生意大增兩成。有鑒於此,當局亦順應訴求,昨日宣布加碼推出第二階段灣仔市集。李家超表示,「香港夜繽紛」會一直持續到明年初,各海濱場地都會舉辦活動。再看一組數字:由藝術館到太空館,長假期間均打破了單日入場人次紀錄,維園綵燈會更累計有超過30萬人次到訪。這不單反映了市民踴躍配合夜經濟,十一黃金周首三天有約46萬內地客來港,其旅遊模式從「買買買」變「看看看」,除了逛名店還會欣賞本地文化藝術,都意味著香港潛藏大量空間去谷旺市場,進一步提高旅遊競爭力。
為此,香港不單要重塑「不夜城」形象,旅遊基建的供給側尚要不斷增量提質,再創新、再出發。海濱市集正是一個優質新供應,其新鮮感成為遊人絡繹不絕的關鍵。問題是,人流能否持續?夜市又應否多開幾個?其實重點不在「能不能」或「應不應」,而是在於「如何能」和「應怎樣」。只要市集做到各具特色,包括透過增加供應、降低門檻,好讓自由市場激發創意,以至加強箇中沉浸式體驗,又何愁無法吸引人流?再者,還可想方設法增加其他消費點、娛樂點,比如選址便可在海濱以外的場地舉辦。文化藝術在旅遊方面的貢獻,隨著疫後內地客旅遊模式改變,更是方興未艾。進一步善用M+、故宮等場館,在紅館、亞博館等地多辦表演節目,甚而預早為料於明年下旬落成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宣傳,香港「盛事之都」招牌必然愈擦愈亮。多引入新元素既是必不可少,進一步用好舊元素,包括傳統節日、既有景點,不論是以新思維、新科技等加以活化,抑或是擴大原來規模與聯繫,好像今次維園綵燈會內的粵劇戲棚就全場爆滿,大坑舞火龍亦從一天習俗增至連續三晚舞動,說明只要有創意做好供給側,必可創造和帶動新的需求。同一道理,大灣區內的旅遊供給,亦可加強合作,爭取一加一大於二。
「香港夜繽紛」的成功,不單要擴大其效應,其經驗亦證明提高香港旅遊吸引力仍大有可為。當局過去已廣納民意,不斷完善做好「香港夜繽紛」活動,包括放寬煙花匯演時的夜市經營,延長市集經營時間等;今後全港應一起多諗橋,多配合多努力,續辦夜市,將其效應持續光大發揚!(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)